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大学主办的“‘中原美术’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2月17日上午在郑州光华大酒店召开,18日中午结束。
这次开展的“中原美术”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以特邀嘉宾专题报告、专题性分论坛学术讨论并行进行,专题性讨论分为:1.中原美术学科建设学术论坛;2.河南博士联谊会──中原高等美术教育论坛;3.全国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组成。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兴成先生做开幕致辞,高等教育出版社首席编辑蒋文博;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郭蔚蔚;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也分别作了大会开幕致辞,他们对中原美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肯定了美术学院全体自建院以来取得的各项成绩,并对中原美术特色学科的建设寄予厚望。
中原美术学科建设,以中原文化为依托,强调中华文明根脉的地缘性特征,以包纳不同分支方向的审美与技艺相结合的美术学科为支撑,强调中原美术“仁厚博大,推陈出新”的学术思想,既重视建院以来重要学术脉络的梳理与继承,挖掘中原艺术精神,保证学科的深化与发展,又针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向,融合和吸纳新的艺术媒材与语言,开创美术学院“继承与发展”的新格局,进而充分发挥中原美术特色和文化优势的引导示范作用。
在特邀嘉宾专题报告部分,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晓陆;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长王晓琳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石村;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教授;云南艺术学院吴卫民教授做嘉宾主旨演讲。
在主论坛演讲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魏小杰、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牧之、河南省书画院郑志刚、以及来自贵州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南昌大学的学者周鼎、王晓珍、高子期、石力作了主论坛发言。
这些发言与演讲围绕“中原美术”的传统遗产、美术形态、宗教、墓葬以及中原非遗传承与保护展开了对中原美术概念的界定、文脉的考察、视觉图像的解读,以此来搭建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从而进一步引入到高校美术教育诸问题,引发社会、美术界深层次思考,推动“中原美术”的发展与壮大。
周晓陆的发言题目“艺术遗产与当代艺术教育——以中原为中心”运用广博的考古、文化史、历史知识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古代艺术的遗产及其成因、嬗变,提出发展当代艺术教育的“保守与开拓并重、守土与外向并存、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主张,为艺术遗产与当代艺术的结合作了前瞻性的思考。王晓琳教授的演讲“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思考”,针对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提出全球公民的培养问题,在科学、技术、艺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中,面对跨界融合,应该有新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创作与表达、教学模式、技术平台诸问题,并分析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转向问题,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野与对问题的关照。中央美术学院的周至禹教授也从具体的角度谈到了艺术设计的跨界融合问题,他用一张张新的科技艺术图片向与会人员展示了艺术家利用高科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引出科技改变艺术创作的模式现状,进一步提出文化、艺术、设计、科学领域之间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趋势,引发对未来设计教育走向的思考。西安美术学院石村教授的“加强学科自律,推动艺术教育高水平发展”、云南艺术学院吴卫民教授的“艺术学科建设与文化自觉”均从艺术学科建设的现状出发,谈到了艺术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石村教授提出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机智问题,吴卫民教授从学科身份、办学驱动、发展选择等六个方面阐述学科建设的自觉选择。
主论坛发言部分,魏小杰院长和南昌大学的石力的问题涉及到学科建设的构想,以及如何进行学科建设的问题,海南大学的牧之教授、贵州师范大学的周鼎两位学者谈的是在一个宏观的中原美术概念下,中原的文化遗存对外界的影响,以及与中国现代艺术的走向问题;郑志刚、王晓珍、高子期三位学者选取的是中原美术的个案进行研究,分别从曹魏墓、“旋子”、河南汉阙入手,或分析风格、或梳理其论述对象的发展流变,得出严密的结论。
18日的分论坛会议,“河南博士联谊会—中原高等美术教育论坛”,多名博士生自由发言,畅谈中原美术的诸方面构想。全国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三十几所高校七十多篇硕博士研究生的论文,有十余位研究生当场宣讲论文,并由专家现场评出一、二、三等奖。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等众多重要美术院校的学术支持,以及雅昌艺术网、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新浪艺术网、大河报、东方今报、大河美术、中国雕塑网、老记见证、书画频道等媒体的关注,通过本次研讨会,使美术学院逐步明确了中原美术学科建设的路径、关注点以及今后工作的方向。